扎根“末梢”守好“前哨” 海宁“老字号”点亮民生“微幸福”
发布时间:2024-01-18 来源:海宁市委老干部局
一个修理点、一棵古樟树、一处旧地址、一座银驿站……近年来,一批“老字号”志愿阵地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在海宁涌现,融入了街巷的烟火气中。随着“银立方”志愿服务的持续推进,“单位退休、社区上岗”俨然成了离退休干部的新时尚,他们扎根基层“末梢”守好服务“前哨”,点亮一方群众的“微幸福”,成为了城市文明的新地标。
“免费修理点”的执着坚守。一次下村时遇到的修理求助,让任职丁桥镇水务营业所的金明华萌生了为乡亲们办点实事的想法。自费买配件、女婿做横幅、女儿打下手……经过全家总动员,“金师傅免费维修点”于2015年8月正式开张,每个星期天和每月的25日都会到社区驻点服务。退休后,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了“出摊”当中,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,还提供上门维修服务。凭借过硬的技术,老金八年多来为群众修好了上千个水龙头。遇到旁人“摆一次亏一次瞎奉献”的质疑,他总是说,每当修好的龙头经过水压试验,听到老百姓说一句“金师傅,谢谢你”,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。
古樟树下的传承新篇。“像呵护古樟树一样呵护下一代。”,打造“流动党史学堂”、 举办开蒙启智仪式、体验硖石灯彩制作,服务对象从学龄前儿童到高校大学生……走进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,社区“银立方”党支部以这棵300多年树龄的香樟树为据点,领办了“古樟树下育新苗”党建项目,依托辖区内皮影剧团、家风家训馆、文帝庙大舞台等红色非遗阵地,通过专题宣讲、采访问答、手工劳作、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形式,为青少年提供有趣味、接地气的课外实践,形成了“古樟树下说爱党”“关厢说说团”“红色传承人”等特色子项目,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兼备的时代新人倾注殷殷关爱。
河东街7号的“红色家业”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“河东街7号”曾是袁花镇大多数干部的集体户口所在地。2023年10月,袁花镇在该处旧址上成立“银辉映袁”老党员工作室,向分散居住的老同志们发出了“集体回家、共兴家业”的邀约,很快便聚起了退休医生、法律专家、民间艺人等各类“银色人才”50余名,通过“实事项目认领”参与到三方协同、文明创建、关心下一代等社区工作中来。工作室还联合18家沿街商铺发起志愿“微积分”项目,以“服务兑实物”形式,带动更多居民一起参与“红色家业”中来。
乐活驿站里的“365服务”。位于海洲街道梅园公园的这座“乐活驿站”由社区公厕和棋牌室改造而成,在“银立方”志愿者接手日常管理后,迎来了三次“华丽变身”——“天天开的便民驿站”:明确“一周无休”轮值机制,常态化提供便民药箱、雨伞租借、免费饮水等暖心服务,当好百姓的“店小二”;“在一起的老少课堂”:平时是“家门口的老年学堂”,到了假期就改成暑托班,通过“一老带一小”办好国画教学、科普讲座等活动;“不重样的公益集市”:围绕群众具体需求,“银立方”团队联合共建单位、社会组织,在不同时间节点开设专科义诊、法律咨询、反诈宣教等特色服务摊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