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故事呈现大主题,海宁五老这样讲党史
发布时间:2022-08-02 来源:省委老干部局(省关工委)
在“青少年党史学习月”中,海宁市关工委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的讲师们充分挖掘本土党史素材,用家乡革命先辈的小故事演绎大道理、展现大主题,让青少年感受身边榜样的力量,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精神血脉,从小立下志向,勇当时代弄潮儿。
红色特工智送情报
李云,袁花人,是1930年代我党专门负责情报工作的“红色特工”。在一次策反中,她密写情报,连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密码本,以及军用地图放在一条被絮里,打包成行李,成功地送到了上级党组织。因为这次情报,红一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近3个师,俘敌1万余人,缴获各种枪支1万余支,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以大兵团伏击歼敌的范例,使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。
还是这个李云,整整用了半年时间,冒着生命危险,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滩,亲自将“走散”的毛泽东两个孩子毛岸英和毛岸青找回。
7月20日,在海洲街道联塘社区组织的“根与芽行动之红色传承课堂”教育实践活动中,市关工委报告团讲师黄加平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给同学们讲述了《最后的特科——李云》的故事。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,被李云充满传奇的一生所感染,活动室里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。
徒步 800里奔向延安
米谷,是斜桥人。自从抗日战争爆发后,米谷就一直以手中画漫画的笔作刀枪,与敌人战斗。
7月19日,市关工委报告团讲师吴玉红受邀来到米谷家乡的斜桥镇永合村,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。
1937年,七七事变、八一三事变相继发生后,米谷从上海回到家乡,与同学们一起组织“抗敌后援会”,开展抗日宣传活动,用画笔揭露日军暴行。米谷还用铁皮做了一个高六尺的炸弹模型,写上“炸到东京去”五个大字,竖立在斜桥镇上的十字街头,借此表达热血青年对日寇侵略的无比愤恨。家乡沦陷后,为了不当亡国奴,米谷辗转到汉口,并与同是斜桥人的殷白等有志青年,冲破重重阻碍,徒步跋涉 800里,风餐露宿,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,历时半个月,到达延安,参加了抗日的队伍。在革命圣地延安,米谷创作了大量讽刺漫画,成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。
吴玉红老师通过现场互动的方式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还原革命先辈米谷从事抗日和奔赴延安的场景,让孩子们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,要牢记革命历史,学习爱国志士的优秀精神,努力学习,立志报国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。
“两弹一星”元勋的爱国情
钱学森,是“两弹一星”的元勋,海宁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女婿。他不仅是一位航空导弹专家,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。钱学森1935年去美国学习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,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,1945年已是一流的火箭专家。1947年36岁的他就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,当时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上具有很大的声誉。他跟随导师冯·卡门,参与了美国的导弹核武器研制开发工作。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,他和夫人蒋英商定要早日回到祖国,为祖国效力。而他的回国之路却充满了艰辛,因为钱学森知道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,美国的海军次长说: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,我宁可把他枪毙了,也不能放他回到中国去。后来经外交部的多次谈判,周总理出面协调,我国作出了很大让步,才换回了钱学森的回国之路。钱学森的回国,使我国导弹、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至少20年。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,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,使我国成为第五个拥核国家。
在海洲街道双凤社区举行的“红色传承周”活动中,市关工委报告团讲师董瑞江老师为孩子们作了“学名人,立志向,争当时代弄潮儿”主题宣讲。他以钱学森等名人故事引导孩子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,并朝着这个理想不懈奋斗,做一个传承文明的新时代弄潮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