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岭离休干部莫仲平: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
发布时间:2022-04-26 来源:省委老干部局(省关工委)
莫仲平,1929年7月出生,温岭市新河镇上莫村人,1949年9月入伍,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85年7月在二炮五一基地直属工兵营离休,享受副处级待遇。
经历过抗美援朝,参加过“两弹一星”工程建设,但莫仲平却说自己的人生很平淡,只有一句值得自慰的话,“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,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,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,扛起背包就出发。”莫仲平说的这句话,来自于当时传唱的一首歌——《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》。巧的是,这首富有新疆民歌风格的曲子,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,最初流行于新疆,而1965年,莫仲平就在新疆。
莫仲平在部队担任过文教、工程员、副营长、参谋等职。正如这首歌唱的那样,莫仲平20多年军旅生涯一直跟着党走:1949年9月入伍,1949年在二十一军文干班学习,1950年在二十一军一八一团任文教,1951年在二十一军政治部干部处任抄写员。1952年,在志愿军二十一军政治部敌工处执行战地敌工任务,1955年在志愿军二十一军工程指挥所修筑战争工事。抗美援朝参加过五次战役,在元山港防美军二次登陆,在临津江边某高地与美军对峙。尽管莫仲平回来了,但无数的战友却永远地留在了朝鲜土地上,他曾亲眼看到司号员在一场战役中被炸弹击中,人彻底炸飞,只有残破的衣服高高地挂在树上。
抗美援朝胜利后回国,莫仲平和几个战友一起到了北京。呆了不到一个星期,又接到新的任务,一句话“组织需要你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,就让莫仲平和他的战友们又重新背起了背包,义无反顾和其他战士一起,搭乘没有车窗的列车,一路晃到了目的地。后来才知道,他们参加的其实是“两弹一星”工程。
1957年,莫仲平在国防科工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部工程处,参加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建设,1965年在解放军工程兵五十一师司令部工程科,在新疆参加国防科工委二十一基地(马兰基地)大漠上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试炸基地建设,1967年在青海省海晏县参加国防科工委核武器科研基地(第九研究院,研究氢弹)建设。
那段在大西北的日子,莫仲平的记忆深刻但简单到枯燥。“天上无飞鸟,风吹石头跑。”茫茫大漠,白天热气腾腾,走在路上有时候远远看去前面有个湖,但走近了看却没有。生活条件异常艰苦:吃的多是玉米饼、窝窝头;在地上挖一个大坑,上面铺草遮阳,就是晚上睡觉的地方。西北早晚温差大,“早穿棉袄,午穿纱,围着火炉吃西瓜”是当时真实的写照,有所不同的是,莫仲平说他们当时吃的一种当地产的瓜叫做“口口奇”(音),瓜小但口味极好,“西瓜、哈密瓜都没它好吃。”
作为工程建设大军中的一员,莫仲平当时担任的是机关参谋,用他的话说,主要工作就是“上情下达、下情上传”,下达上级指示,了解建设进度、存在问题。因为涉及国家机密,当时在建什么,作为部队的纪律,不能讲、不能问,也不能传。莫仲平在参军以前就已经结婚,结婚后第一次回家,大儿子已经8岁。这20多年在外当兵,夫妻俩大部分时间过的就是“牛郎织女”的日子,一年一次的探亲假,才可以见面。
1970年,莫仲平从大西北回来,参加二炮吉林通化基地(总字120部队)建设,由于身体多病,组织关怀回到温岭。当时的基地政委、少将龚兴贵同志跟他说,“老莫,你身体那么差,回南方会好起来的。”莫仲平把龚兴贵的这番话一直都记在心里并心怀感激。回到温岭的时候,他已经40多岁,也带着一身荣誉:1960年,他被国防科工委特种工程指挥部评为五好干部;1961年被新疆军区评选为先进工作者;1962年被7169部队评为五好干部;师团嘉奖二次;五年立四等功一次;荣获解放胜利功勋章一枚;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参战纪念章一枚;祖国抗美援朝纪念章数枚。
今年已经93岁的莫仲平说自己就是个平凡的人,“一辈子就是勤勤恳恳工作,清清白白为人。”而正是像他这样的普通中国人,用自己的一生努力,一砖一瓦建筑起新中国,才有了后来人的幸福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