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你的位置:首页
  • > 银耀之江
  • 浦江县这些“共享爷爷”有绝活

    发布时间:2022-03-08 来源:省委老干部局(省关工委)

      共享单车、共享充电宝、共享汽车……那你听说过“共享爷爷”吗?

      “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,我不知道你是谁,我却知道你为了谁……”还没走进浦江县仙华街道中埂社区,就听到里面传来了悠扬的歌声。搭配着二胡、笛子等乐器,4位老人正在自弹自唱,很是惬意。相隔不远处,还有位老人正挥毫泼墨,书写“风清正茂”等作品……原来,这是社区五老工作室的“共享爷爷”们在此活动,顺便讨论这周末孩子们的兴趣活动课教什么。

      该社区“共享爷爷”五老工作室于近日挂牌成立,是县委组织部、县关工委指导下,由仙华街道中埂社区党组织领导,以社区关工委成员和专家型、工匠型离退休老同志为主力,凭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365便民服务中心等公益场所,为社区300多名6~16岁青少年提供精准“妈妈式”关爱服务。

      目前,工作室主要有8名成员,他们中有书法家、退休教师、退伍老兵、非遗传承人等,每天放学后和节假日期间提供公益辅导。这让孩子们在课外又有了第二位“老师”,在家庭外有了第二个“家”。这群爷爷、奶奶也在照顾别人家小孩的过程中,收获了更多的亲情。

      热心爷爷有才艺

      行书挥洒自如、大气豪迈,小楷工整流畅、轻重相宜。82岁的傅顺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自2000年参加县老年大学至今,已练习书法22年。“我希望更多人学习书法。大家愿意学,我就愿意教。”

      傅顺法经常义务为创建“两美”浦江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前些年,浦江开展文化上墙活动时,傅顺法就经常赶到仙华路、月泉社区等地,以书法贡献一分力量。县里开展家风家训活动,他又帮社区百姓免费书写家规家训,现在中埂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悬挂着傅顺法老人书写的家规家训。每到年关,他还免费为百姓写春联。

      傅顺法说,最近几年,他常和年龄相近的邻里好友在社区谈心,练习书法。“这个工作室之前就是我们的活动室,大家经常在这里交流,探讨如何教育下一代。”傅顺法说,大家对增强下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的观点不谋而合,便迅速行动起来,有了如今丰富多彩的“共享爷爷”兴趣班。

      75岁的退休老教师薛兴录有着40多年教龄,是浦江第一批考大学的民办教师,孩子们都亲切地喊他“薛爷爷”。

      2008年退休后,他受邀回村帮忙建设社区文化礼堂,先后组建了民乐队、腰鼓队、舞蹈队、合唱团,给社区赢得了很多荣誉。但也因为回乡,薛兴录成了一名“空巢老人”,子女儿孙都不在身边,不免觉得孤单。

      2018年下半年,社区发现有很多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因家长工作繁忙无人照顾,便开起了“4点半课堂”,并邀请薛兴录负责孩子们的课业辅导。“这应该算是‘共享爷爷’五老工作室的前身。”自那以后,薛兴录的生活就有了新的动力,每天活力满满。

      为了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、增加多样的兴趣发展,他和老友傅顺友先后开展了“初心故事课堂”“红领巾楼道长”“悦读·分享·成长”等一系列有温度、有力度、有内容的青少年活动。今年,随着工作室挂牌,他们又谋划着新开“象棋俱乐部”“旋律音乐社”等新课堂。“和孩子们在一起,我很快乐。为了更好地和孩子们进行沟通和交流,我还会督促自己每天学习。”薛兴录说,他虽然退休了,但教育是值得一生去做的事业。“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,我们感到很满足。”

      明星爷爷有手艺

      74岁的傅兴德是“共享爷爷”里的明星爷爷。他的道情文化课,孩子们都很喜欢听。

      傅兴德是婺剧爱好者,不仅擅长笛子、唢呐、徽胡、板胡等多种乐器,更是闻名浦江的资深什锦班鼓板师,现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浦江什锦”代表性传承人。2021年,他荣获“金华市最美银领志愿者”称号。今年初,他又捧回了“浦江好人”荣誉。

      傅兴德热衷于创新道情作品,经常将道情与宣教工作相结合。近年来,他先后编写了《浦江山清水秀真美丽》《一江春水惠民生》《家规家训要牢记》《党的好儿子陈新荣》等30多个浦江道情唱本在全县乡镇(街道)社区巡回演唱,为普法公益活动义演10余场。他还创作了用浦江乱弹音乐演奏的“京城召开十八大”和“‘五水共治’决策好”等节目,并在疫情期间创作了《众志成城抗新冠》《疫情防控人人有责》等节目,受到一致好评。其中,2021年12月发布的《疫情防控人人有责》收视率达到8万之多,《浦江人民好福气》还被录制成光盘存档于浦江县档案局,用作该县“五水共治”的见证资料。

      “我给孩子们教唱的道情,以《说宪法》《垃圾分类》《防诈骗宣传》等日常生活常用的内容为主,一方面普及相关知识,另一方面也提升孩子们的方言水平。”傅兴德说,唱词里,他有时会加入浦江旧时风物的描述,孩子们听来好奇,兴趣浓厚。如今,会讲正统浦江方言的孩子越来越少,很可惜。“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,能把方言文化的接力棒传递给青少年,也利于‘浦江道情’这一浦江传统民俗文化代代相传、薪火不熄。”

      沙石子的纯黏土加上适量水,踩踏捏揉均匀后,取下一块泥团将其摔掷到转盘中心,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,不紧不慢、轻轻柔柔地屈伸收放……另一边,在社区非遗陈列室内认真摆弄泥团的是另一位明星爷爷朱荣田。

      79岁的朱荣田是位砂罐手艺人,从18岁起学习手艺,坚守至今。他说,开始学习的时候,对砂罐茶壶没有什么了解,接触了以后才发现,不同形状、用途各异的砂罐茶壶在手上一捏一抓之间出现,就像孕育新生命。

      朱爷爷对于自己的手艺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骄傲。他用双手把控每一处细节。先将泥坯搓成团,接着把它们放到圆形的石头转盘上,以人力驱动,用双脚踩蹬转盘边缘使其转动,同时双手熟练地为泥坯塑形。从下往上,每加一层泥条,都需将表面压平、压密、压匀,以免开裂。这道工序考验的是手艺,也是耐力。最后,看着砂罐茶壶在高温中成型,“那份感动和成就感难以用语言描述”。

      “小时候,因砂罐茶壶装的水特别清凉,深受大家喜爱,可惜如今已经少有人会这技艺了。”朱荣田说,之前练习制作的时候,经常有孩子围拢过来观看,还有不少人想学的。所以,如今当上“共享爷爷”,给孩子们开课,他很开心。“说不定会有孩子愿意来当传承人。”

    分享:
  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