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岭提线木偶传承人张兆松:一人一木偶一剧团
发布时间:2022-03-22 来源:省委老干部局(省关工委)
“大拇指和食指要控制牢人物表情,注意人物动作整体协调……”近日,在温岭市文化馆退休干部张兆松提线木偶工作室内,他正手把手教前来拜师学艺的学员。这是张兆松举办的周末提线木偶公益课,已经坚持了半年多。今年68岁的张兆松是温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继承人,自2016年参与抢救非遗提线木偶以来,与木偶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抢救提线木偶
张兆松父亲张云斋老人是当时温岭木偶戏剧团主要成员,还会制作提线木偶,张兆松从小看着父亲制作提线木偶、表演木偶戏长大,偶尔还能帮父亲搭搭下手。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,木偶剧团解散,木偶丢的丢,坏的坏,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,木偶戏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
2016年的一次偶然机会,张兆松听说黄岩九峰公园边上一家旧货铺里发现当年遗失的木偶,当即决定要把提线木偶抢救回来。让人遗憾的是,这些木偶早已破败不堪,只得失望而归。
回来后,张兆松决定重振提线木偶戏,他重拾青年时的手艺,自己动手做提线木偶。他凭着记忆尝试着做些简单的木偶,听说温州有木偶制作艺人,他就一次次去温州拜师学艺。制作一个提线木偶从选料到最后定妆需要十几道工序,为了制作更加逼真的木偶人物,张兆松也没少琢磨,每一个角色先揣摩人物性格、年龄、职业,然后根据人物需求雕刻,对照古装戏剧照不断修改,定妆。
经过不断摸索,张兆松已经能制作不同角色的木偶人物。在他的提线木偶工作室内,挂了四十几个提线木偶,这些都是他这几年的心血。“制作最简单的提线木偶需要十来天,制作一个可以控制表情的镂空提线木偶至少需要双倍时间。”几年里,张兆松几乎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制作提线木偶上。
传承和发扬提线木偶
除了制作木偶,传承和发扬提线木偶也是张兆松的主要责任。2017年,温岭市正在创建省文明城市,张兆松和民间艺人金明才一起编排了第一个提线木偶节目《老倌老太望戏开》,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,年轻一代根本没见过木偶戏,很新奇,由于是用方言快板方式编排的,老人又喜欢。自从这次以后,张兆松和金明才一发不可收,围绕当地政府中心工作,编了一个又一个提线木偶宣传节目,许多部门也主动找上门来,请求他们编排提线木偶宣传节目。
2018年,金明才因病去世,张兆松扛起了传承和发扬提线木偶戏的重任。编排单一宣传节目很快不能满足他了,在推广提线木偶戏过程中,他先后收了几位徒弟,他尝试编排提线木偶折子戏,《梁祝》《送花楼会》《包公》等经典越剧选段都被编排成提线木偶戏搬上舞台,他还把温岭民间故事《小神童》改编成提线木偶戏,在温岭市举办的非遗文化展示会中,获得银奖。
除了带领他的徒弟到各地表演外,张兆松还试着把提线木偶带进校园里。通过公益送非遗进校园活动形式,在学校推广提线木偶,他还把工作室改成提线木偶展示厅,免费对市民开放。在张兆松多年的传承和发扬下,提线木偶戏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。
广收徒弟 培养接班人
这几年张兆松虽然收了几个徒弟,但仅限于平时节目排练。写台词、制作木偶人物等都是他一个人的事,在他的提线木偶工作室,他既是提线木偶制作者,又是木偶戏编排者,相当于一个人“经营”一个木偶小剧团。
“我一个人的精力实在有限,除了提线木偶,我还有很多事要忙,实在忙不过来”,张兆松说。他尝试着在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,为此还推出周末提线木偶公益课,免费教授提线木偶。这一招效果还不错,每次来学艺的爱好者都有十几人,而且半数以上是固定学员。让张兆松高兴的是,参与提线木偶公益课的学员基本上都是民间艺术爱好者,有一定文艺基础,接受比较快。更让他高兴的是找到了两位中意的传承人,他说要把提线木偶技艺全部传授给他们。
现在,张兆松又有了更大目标,他希望排几场提线木偶大戏,让父辈经典木偶大戏重新回归舞台。“剧本我已经开始准备了,等学员们再学几节课就可以安排角色了,我希望早点排出提线木偶大戏。”张兆松说。